潮汕大锣鼓的历史文化

2024-05-19

1. 潮汕大锣鼓的历史文化

潮州大锣鼓的创始人有欧细奴、谢奴仔、吴德润等,其中以欧细奴的贡献最大。欧细奴原是潮安镇合旗鼓亭的吹首,他熟悉正字戏音乐,在他二十四岁被锣鼓馆请去传艺,提供了不少正字戏音乐。在现有的十八大套曲目中,极大部分是正字戏音乐联奏。  潮州大锣鼓的特点潮州大锣鼓的音乐格调绮丽清朗、刚柔相济。乐队中的领奏乐器唢呐以麦杆为哨,发音柔美,司鼓艺术与我国拳术、剑术相结合,别具一格。

潮汕大锣鼓的历史文化

2. 潮州大锣鼓的简介

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,是以大鼓为中心,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。鼓手既是乐队主奏,又是乐队指挥。鼓手槌击鼓心、鼓边、鼓沿,采取响击、闷击、重击、轻击以及节奏变化,手槌加花等手法,指挥着乐队的演奏,被西方称之为“东方交响乐”。潮州大锣鼓作为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,广泛流行于粤东、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,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,就有潮州大锣鼓的风采。每逢年节或地区风俗佳节,大锣鼓便声震百里。

3. 潮州大锣鼓的介绍

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传统音乐中的一种,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,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,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。

潮州大锣鼓的介绍

4. 潮汕大锣鼓的主要作品

潮州大锣鼓十八大套曲目是:《六国封相》、《关公过五关》、《秦琼倒铜旗》、《红迈追舟》、《十仙皤桃会》、《岳飞大战牛头山》、《复中兴》、《抛网捕鱼》、《陈春生告官》《三休樊梨花》、《薛刚祭坟》、《十八寡妇征西》、《黄飞虎反朝歌》、《绿袍相掷钗》、《八仙庆寿》《天官赐福》、《双咬鹅》和《闹鸡》。传统套曲结构厐杂,不够集中。今人演奏时,常将原来音乐材料大加删减,选取其中的主要曲牌和唱腔进行器乐此加工。如《关公过五关》原有曲牌十三支和穿插的锣鼓段,潮州市民乐研究组整理改编的新版本为:(1)思兄、(2)封金挂印、(3)荒郊策马、(4)梵宇香茗、(5)过关斩将、(6)吹鼓尾声。

5. 潮汕大锣鼓的主要乐器

吹管乐器有大唢呐、小唢呐、大笛(横笛)、小笛(俗称箫仔)、箫等;打击乐器有的鼓、苏鼓、中鼓、大鼓、苏锣、深波、斗锣、钦子、亢锣、月锣、大钹、小钹,铜钟,云锣等;拉弦乐器有二弦、椰胡、二胡、胡弦等;弹弦乐器有小三弦、大三弦、琵琶、月琴、扬琴等。

潮汕大锣鼓的主要乐器

6. 潮州大锣鼓的曲目

 《抛网捕鱼》 该曲由西秦戏《二度梅》某些场面的唱腔和牌子曲组成,全曲内容按剧情分为三个自然段落。第一段描写梅良玉、陈春生投江自杀;第二段描写陈春生被渔婆母女解救,留宿于渔家的经历;第三段描写陈春生被渔婆招为快婿并择吉成亲。《陈春生告官》 该曲也是由西秦戏《二度梅》某些场面的唱腔和牌子曲组成。内容描写陈春生被渔家母女救后招为快婿,渔女被知府公子抢去,陈春生写状告官,经过——番周折,最后一家团圆的故事。《复中兴》 该曲由《王莽篡位》中若干场面的唱腔和曲牌组成,全曲分为三个段落。第一段描写马武归刘秀;第二段描写吴汉杀妻;第三段写杀王莽。《薛丁山三休樊梨花》 该曲描写唐代薛仁贵征西,兵至樊江关,遣子薛丁山与樊梨花交战,二人一见倾心,互订终身,薛仁贵为二人完婚。因薛丁山疑心,三休樊梨花,后误会解除,夫妻和好。《薛刚祭坟》 该曲描写的是唐代名将薛门这后薛刚因大闹花灯,惊倒皇帝,踏死太子,致累一家三百六十余口被戮埋于铁丘坟;薛刚与妻子夜祭铁丘坟,被武三思追杀,两人战败逃走冲散;銮英产下一男,取名薛葵,带子避难的情景。《十八寡妇征西番》该曲描写的是宋代杨家将十八寡妇征西番的情景。由杨令婆考武、寡妇出兵、出番将、杨勇中箭、杨五郎下山、杨五郎点阴兵、团圆等乐段组成。

7. 潮州大锣鼓的特点

潮州大锣鼓的游行队伍常以旌旗开道,扛在肩上的旗叫“标”,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,杆首挂着吉祥物,扛标的一般都是女青年。扛标姑娘只穿袜子不穿鞋,盛装墨镜,婀娜多姿。随后是精心打扮的金童玉女,肩挑鞭炮担、八宝吉祥担,给人们带来了祥瑞。娃娃们还扮戏人,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。庞大的先导过后,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。潮州大锣鼓的演奏分为长行套和牌子套两种。长行套常见于喜庆和节日游行,演奏一些长行鼓点;“二板锣鼓”、“三板锣鼓”。乐队行列如长龙出海、气势恢宏、蔚为壮观。牌子套则由许多不同宫音系统的牌子曲联缀而成。成套曲目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,结构紧凑、疏密相间、技法全面、风格独特、规范性强、极富地方特色。

潮州大锣鼓的特点

8. 潮州大锣鼓的渊源

 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。在唐代,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,常在庙堂祭祀、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。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,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,并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。唐宪宗时,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,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击管鼓的记述,说明那时已有鼓吹乐的存在。明宣德七年(1432)手抄演出剧本《刘希必金钗记》中有“三棒鼓”和“得胜鼓”的锣鼓字谱记录。嘉靖丙寅年(1566)刊行的《荔镜记》“睇灯”场中,对潮州元宵佳节的描述有“鼓乐吹唱”、“满街锣鼓闹喧天”的词句。明清时期,潮州戏曲活动鼎盛,汉族音乐也随之发展,锣鼓乐在舞台和民间已十分流行。每逢节日庆典,大锣鼓班便列队游行,穿街走巷,或集中广场台榭,进行演奏比赛,并成为潮州民间习俗。 1951年,邱猴尚、陈松等组成的大锣鼓队,赴广州参加欢迎苏联红旗歌舞团访问广州的演出活动。1952年,他们又到汉口参加中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会演,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。由邱猴尚司鼓的《抛网捕鱼》获得优秀节目奖。1953年,潮乐艺人组成了潮州民间音乐研究组。1956年,又组建了潮州民间音乐团,使音乐艺术的发掘研究更进一步。整理出近二十套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锣鼓套,如《六国封相》、《三关》、《双咬鹅》等等。潮州民间音乐团多次参加市、地、省、全国的各级文艺会演,创新曲目《庆丰收》参加195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音乐周,荣获优秀节目奖,轰动京华;传统曲目《抛网捕鱼》是潮州大锣鼓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。1957年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,荣获金质奖章,为潮州音乐赢得了很高的声誉。1995年,德国埃尔森大学教授卡尔·劳达格一行莅潮访问,市民间音乐团演出了潮州大锣鼓《关公过五关》,被德国教授称为东方交响乐。2000年,市民间音乐团锣鼓队在无锡市举行的中华鼓王大会中,获优秀表演奖,鼓师陈镇锡获中华鼓王称号。2004年1月24日,潮州大锣鼓作为中法文化年中国新年大巡游的压轴节目,穿过法国凯旋门前香榭丽舍大道,征服了巴黎观众。2010年9月16日,潮州大锣鼓参加中国·韩城“司马迁杯”首届全国锣鼓大赛荣获银鼓王奖。